隨著寒冬的到來,居民們的戶外活動日益減少,而丹東市振興區(qū)花園街道表廠社區(qū)的“黨群文化庭院”里卻是另一番景象。六十多平方米的庭院,墻上貼著鮮紅色的入黨誓詞,墻角書架上擺滿了學習資料;黨員群眾有的下象棋,有的打撲克,有的扭秧歌……近日,記者來到位于表廠社區(qū)3組的“黨群文化庭院”,看到了這樣一幕。
“黨群文化庭院”中的理論宣講
自家住房改建“文化庭院”
記者眼前的這個“黨群文化庭院”,是社區(qū)黨員孫偉用自家住房改建的。6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有書畫室、閱覽室、活動室,每天都有居民來這里學習、娛樂。一個普通居民怎么想到要建文化庭院?
孫偉對記者說,3組是棚戶區(qū),居住著189戶居民,因地處偏僻,想去社區(qū)參加活動要走上四十多分鐘的路程,老年人不是在家睡覺就是在周邊閑逛,文化生活匱乏。她就想著把自家小院改造成活動室,為大家提供活動的場所。沒多久,她發(fā)現(xiàn)打撲克、下象棋仍無法滿足老人的需求,于是在2015年4月,她在社區(qū)幫助下又融入社區(qū)服務、文體活動、黨員學習等內(nèi)容,將活動室升級為“黨群文化庭院”。
以前,從棚戶區(qū)通往“黨群文化庭院”的道路坑洼不平,尤其遇到雨雪天更是沒法落腳。孫偉和丈夫買來水泥,又到周邊的工地撿回廢棄的彩磚,將道路鋪設一新。在她的帶動下,越來越多的居民成為“黨群文化庭院”的宣講員、文體輔導員、調(diào)解員、理發(fā)員、維修工,只要居民有需要,立刻上門服務。
棚戶區(qū)里的快樂驛站
記者看到,在“黨群文化庭院”里,居民孫承蓮正在和幾個老姐妹打撲克,無論哪個人抓到好牌,狠狠地管上對手時,大家都會哈哈大笑起來……
孫承蓮告訴記者,別看她現(xiàn)在有說有笑,曾經(jīng)因為找不到人說話她也郁悶過。3年前,孫承蓮搬到保利·錦江林語小區(qū)B區(qū),原本以為空氣好、環(huán)境好就夠了,可沒想到既不認識鄰居,社區(qū)又沒有固定活動場所,這讓她的情緒很低落,每天靠帶孫子打發(fā)時間。
去年春天,她加入到“黨群文化庭院”,白天看書讀報,晚上扭秧歌,老人覺得現(xiàn)在每一天都充滿陽光。
在庭院的一角,一位老人正在讀報,另一位老人在看雜志,已經(jīng)到了午飯時間,可大家都沒有離開的意思。“在這里活動,我們感覺晚年生活很充實,也很快樂,常常忘記了時間。”一位老人樂呵呵地說。
居民身邊的“郭明義”
據(jù)了解,表廠社區(qū)3組空巢老人居多。“黨群文化庭院”成立后,不僅滿足了3組居民的業(yè)余文化生活需求,也吸引了社區(qū)其它地方居民的加入。大家眾口一詞地說,他們現(xiàn)在的快樂都源于這個“黨群文化庭院”的主人孫偉。
“熱心、無私、低調(diào)”,這是居民們對孫偉的評價。居民們紛紛對記者表示,報紙、電視上講要學習郭明義,孫偉就是他們眼中的“郭明義”,她給大家?guī)砹藢崒嵲谠诘暮锰帯?/div>
居民關玉敏也豎起大拇指說:“孫偉是真正的共產(chǎn)黨員。”關玉敏給記者講述了一件事。去年“六一”兒童節(jié),孫偉和另一位黨員自掏腰包給兩位困難兒童買來書包和文具,并親手送到孩子手中,當時孩子都高興得哭了。
此外,孫偉還經(jīng)常捐衣捐物,組織居民為殘疾人服務等。關玉敏說,去年8月份,“黨群文化庭院”組建了秧歌隊,她和七十多位中老年人一起加入其中。每天晚上6點大家一起扭秧歌,所有的煩惱都煙消云散了。
成立秧歌隊后,孫偉自費購置了音響,每天還要在家里充電,然后再拎到山下的廣場。大家為此想替孫偉分擔一些,哪怕是交些電費,可都被孫偉謝絕了。
每次聽到大家的表揚,孫偉都會說:“我是共產(chǎn)黨員,是一名志愿者,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。”孫偉表示,只要身體條件允許,她會一直為大家服務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