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遼寧長安網
主辦:中共遼寧省委政法委員會    承辦:遼寧法治報

法理情并用 建設接地氣的“說事點”——專訪遼陽市司法局黨組書記、局長楊宇

來源:遼寧法制報 | 作者:范濤 劉煉 駐遼陽記者 馮羽竹 | 發(fā)布時間: 2020-08-03 09:48

61

  年初以來,遼陽市司法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把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建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,制定了工作方案,明確任務指標,設立了臺賬,召開了部署會議,明確要求全市司法行政機關要把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建設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抓緊、抓好、抓實。那么,遼陽市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建設進展如何?有哪些亮點?為此,本報記者專訪了遼陽市司法局黨組書記、局長楊宇。

  記者:作為今年省政府“十件民生實事”之一的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建設,遼陽市司法局是如何開展這項工作的?

  楊宇: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常委、政法委書記和分管副市長任組長,我任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,將該項工作列入市政府重點實績考核任務指標體系。為積極穩(wěn)健地推進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建設,我們建立了月調度、月匯報、重點縣區(qū)重點調度的方式,市、縣兩級司法局局長面對面、點對點,現(xiàn)場督導推進工作。

  同時,我局充分考慮縣區(qū)的困難和實際,先期已投入近20萬元資金,為全市699個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定制了規(guī)范一致的標牌、制度、公示板;配備了《人民調解法》《農村土地承包法》《婚姻法》等法律圖書22000冊;印制下發(fā)了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專用記錄本4000本。

  為進一步推動和檢驗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建設成果,我局組成了檢查組,到7個縣(市)區(qū)隨機抽查了30多個“說事點”建設情況,并制發(fā)通報,查找不足,總結經驗,為下一步推動“說事點”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材料和依據。

  記者:請您介紹一下遼陽市司法局是如何引導基層建設各具特色的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的,有哪些機制和措施?

  楊宇:為有效推進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建設,我市堅持試點先行、總結經驗、全面展開的工作模式。在宏偉區(qū)長征街道選取鵬程園社區(qū)作為全市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的試點,依托社區(qū)良好開放的辦公條件和嚴密合理的網格化管理格局,打造我市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的試點工程。

  在抽查這項工作時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了很多有特色的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,比如,燈塔市鋅西社區(qū)利用志愿者“評理大媽”沈青梅調解專長,單獨新增設了一個“居民評理說事點”,積極打造其個人品牌影響力為群眾服務。弓長嶺區(qū)積極構建區(qū)、鄉(xiāng)鎮(zhèn)(街)、村(社區(qū))三級評理說事新格局,根據村域過大的實際,每個村都設置多個“說事員”,實行司法所所長、說事員上門流動說事。文圣區(qū)東京陵街道濱水花園社區(qū)的“居民評理說事點”工作開展早,工作記錄詳實,工作成績顯著,而且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工作經驗。對這些各具特色的“說點事”,我們將加大宣傳和推廣的力度,讓一處亮點帶動全市,讓多處亮點匯集成群。

  記者:請您談一談現(xiàn)階段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取得的成效,下一步該項工作有什么打算?

  楊宇:今年,省政府給我們制定的任務是在531個行政村建立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,我局經過充分調研發(fā)現(xiàn),一是個別行政村村域過大,建立一個“說事點”群眾說事距離遠不太方便;二是多數社區(qū)基礎條件好,建設“居民評理說事點”條件充足。所以,我們根據實際訂立了年度建立699個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,最終實現(xiàn)自然村、社區(qū)全覆蓋的目標。目前,我市已建成“村民評理說事點”529個,建立“居民評理說事點”150個,除宏偉區(qū)外,其他6個縣(市)區(qū)基本實現(xiàn)自然村、社區(qū)的全覆蓋。

  下一步,我們要加大培訓力度,提高評理說事員的素質和能力,真正實現(xiàn)小事不出村(社區(qū));要加大宣傳力度,要在火車站、街道、廣場等人群聚集地大力宣傳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建設,引導群眾主動到“說事點”評理說事;要加大總結推廣力度,要把各具特色的“說事點”經驗推廣到全市,以點帶面;要加大檢查督導力度,我們要聯(lián)合市政府督查室,對全市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開展以暗訪為主的檢查,督促落實;要加大經費保障力度,充分利用專項資金保障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的建設和運行。

  我們將繼續(xù)推動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有效運行,真正實現(xiàn)為民急、為民想、為民跑、為民辦,讓“村(居)民評理說事點”緊密貼合村情民情實際,以理、法為準繩,接地氣,講情理,切實幫助群眾解難、協(xié)助政府分憂、維護基層社會和諧穩(wěn)定,努力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氛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