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恩來總理生前曾經(jīng)回憶:“十二歲的那年,我離家去東北。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。沒有這一次的離家,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,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輩一樣,走向悲劇的下場?!?
少年周恩來的東北經(jīng)歷,就是1910年到1913年在鐵嶺、沈陽讀書那三年,先在鐵嶺銀岡書院學習半年,后轉入奉天省官立東關模范兩等小學校。辛亥革命后奉天省官立東關模范兩等小學校改為東關模范學校,他在這里讀完高等小學學業(yè)。那句振聾發(fā)聵的“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”就是少年周恩來在這里立下的鴻鵠之志。
一個風柔波澹的午后,我和朋友王偉到沈陽市大東區(qū)東順城街育才巷12號,瞻仰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,站在周恩來雕像前,追摹這位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少年時的風采。思緒一路狂奔,遠溯到遼寧多災多難的清末民初:日俄戰(zhàn)爭硝煙散盡,留下的是哀鴻遍野滿地廢墟;辛亥革命剛剛推翻清朝政府,結束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(tǒng)治,旋即陷進北洋政府統(tǒng)治的混亂。相對安靜的校園中,受懷有變革思想的老師影響,少年周恩來每天堅持讀報,關心國事,閱讀陳天華的《警世鐘》和《猛回頭》、章炳麟的《駁康有為論革命書》、鄒容的《革命軍》,訂閱《盛京時報》。煌煌中華史告訴我,任何有大作為的人無不是從小立志,儲備深厚的思想力、意志力,厚積薄發(fā),成就大業(yè)。少年周恩來就是這樣。
王偉曾是我的同事,優(yōu)秀的紙媒編輯,近年來專注考察遼沈紅色教育基地,拍攝了大量圖片,寫了許多文字。他仔細研讀有關周恩來雕像前的銘文:“開國總理,周公恩來,祖籍紹興,生于淮安。少年求學,遠赴奉天,東關學堂,立下誓言,為吾中華,崛起讀書。清末民初,學滿三載,惜別同窗,揮毫寄語,龍騰世界,相會之時……”編撰者惜墨如金,表達人們對周恩來的敬仰、懷念。王偉說,少年周恩來是知行合一的典范,不光學習書本知識,還積極參加社會實踐,曾三次跟他的同學走訪日俄戰(zhàn)爭沙河會戰(zhàn)的戰(zhàn)場,哀中國之不幸,思救民于水火。
我去過那個舊戰(zhàn)場,在沈陽市蘇家屯區(qū)東部一個叫魏家樓子的小山村。發(fā)生在1904年至1905年間的日俄戰(zhàn)爭,是因為日本和俄國為爭奪在華利益,在中國土地上大打出手,而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充當中立角色,任“小鬼子”和“大鼻子”狂野廝殺,結果生靈涂炭。那場戰(zhàn)爭的決戰(zhàn)就是在魏家樓子展開的。戰(zhàn)后,沙俄政府立碑紀念犧牲的俄軍將士,日本則立了一座日俄奉天會戰(zhàn)日軍戰(zhàn)績碑。兩座碑成為中國恥辱歷史的明證。當?shù)厝藢χ芏鱽碓谖杭覙亲佣群罴俚墓适露炷茉?,說有位何老先生出上聯(lián)“勿當列強之仆”,周恩來當即對出下聯(lián)“誓做中華之主”??梢韵胍娚倌曛芏鱽砗罋飧稍疲瑝褢鸭ち?。
我的故鄉(xiāng)有個苦水堡,少年周恩來的一個同學就住在那里。周恩來到同學家做客,聽到苦水堡三個字特別扭,就說這地方平川沃野,怎么叫苦水堡???干脆改成甜水堡吧。后來苦水堡真的改成了甜水堡,這個名字表達了少年周恩來的民眾情懷,也合了老百姓的意。
100多年前,來自江南的那位翩翩少年周恩來,見多了遼沈大地上的苦難,民主革命思想啟蒙其“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”之雄心,還遠赴日本和歐洲留學,在反復思索的基礎上,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(chǎn)主義,并于1924年7月回國投身革命事業(yè)。為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建立、發(fā)展、壯大,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(yè),作出了重要貢獻。他的豐功偉績永遠銘刻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和中華民族的歷史上。